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行攻略 旅行攻略

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_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建什么

ysladmin 2024-05-03 人已围观

简介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_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建什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_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建什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主要任务

2.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的交通位置

3.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防治规划

4.防震减灾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5.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6.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如何确定?

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_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建什么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草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尤其重视县级以下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监测水平。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防灾减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系统,推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在轨“4+4”星座建设,加强静止轨道灾害监测预警凝视卫星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综合观测能力、高分辨率观测能力和应急观测能力。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整合各类卫星应用需求,统筹规划卫星、卫星应用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卫星的复合观测能力和地面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民用、军用对地观测手段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自然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立体监测能力和业务运行水平。

       (二)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论证建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

       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论证建设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提高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各级相关部门防灾减灾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与协同服务。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等技术和移动信息终端等装备,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工程建设。

       (三)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完善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以县级为调查单位,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完善数据库,提高现势更新能力。建立国家、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和临界致灾条件,开展综合风险评估试点和示范工作。

       建立健全国家自然灾害评估体系,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应急评估、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和绩效评估水平,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机制,提高灾害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结合重大工程、生产建设和区域开发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试点工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生态保护。研究建立减少人为因素引发自然灾害的预防机制。

       (四)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风抗潮、防沙治沙、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提高城乡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性能,推广安全校舍和安全医院等工程建设。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危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及农机防灾减灾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

       (五)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统筹协调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将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加强城乡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供气、供排水管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城市、城市群、人口密集区、经济集中区和经济发展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学校、公园、体育场等现有场所,建设或改造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

       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街道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六)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抢险救灾协同联动机制。

       加强救灾应急装备建设,研究制定各级救灾应急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全面加强生命探测、通信广播、救援搜救以及救灾专用车辆、直升机、船舶、机械设备等装备建设。优先加强西部欠发达、灾害易发地区应急装备配备。

       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制定物资储备规划,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在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中的作用,提高重要救灾物资应急生产能力,利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国防交通物资储备和企业储备等,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救灾物资应急保障机制。

       加强受灾群众生活保障能力建设,推进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受灾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救助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建设,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充实自然灾害救助项目,适时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资金补助标准,提高受灾群众救助质量和生活保障水平。加强重特大自然灾害伤病人员集中收治能力建设。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工作,加强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

       (七)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开展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研究,重点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重特大自然灾害链、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等科学研究。编制国家防灾减灾科技规划,注重防灾减灾跨领域、多专业的交叉科学研究。

       加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三网融合、物联网和数字地球等关键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研究,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与应用示范。开展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建设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交流与技术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推动防灾减灾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等建设。推进防灾减灾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支撑作用。

       (八)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畅通的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渠道,完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防灾减灾的政策措施,建立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征用补偿机制,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公益慈善机构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完善自然灾害社会捐赠管理机制,加强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作用。研究制定加强防灾减灾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扶持基层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九)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救灾抢险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结合救灾抢险工作特点,加强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医疗卫生、矿山救援、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等相关专业保障队伍、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力量等在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等教育自然灾害及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扩大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规模,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和急需紧缺型人才培养。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十)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防灾减灾文化服务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软实力。强化各级人民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

       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文化素养。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经常性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创新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形式,强化防灾减灾文化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场所的重要作用,推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国家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发挥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

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的交通位置

       法律分析:1.湖里体育公园片区:前头社、田里社完成100%拆除,全片区房屋拆除125.5万平方米!改造范围涉及金山街道的后坑社区(西潘)、高林

       社区(洪水头、田里、前头)、湖边社区(下湖七组),占地面积约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涉及人口约2

       500人;2.五通金融商务区片区:泥金社旧村改造项目,这是湖里东部旧村整村改造,仅剩的未启动签约的村庄,至此湖里东部旧改涉及的33个村庄,已经全面启动;3.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纵六路征收集美区后溪镇崎沟村集体士地1760平方米,作为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纵六路(软三横路-集美北大道段)道路

       工程建设用地;4.马銮湾新城中心岛南湾路工程项目:项目十地征收范围位于集美区灌口镇陈井村,十地征收面积116平方米,实际征收集体十地面积以正式勘测定界报告为准;5.苎溪高中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厦门市集美区2020年度第一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十地征收的批复》批准,决定征收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范围内的十地,征收十地面积为67855平方米,作为芦溪高中项目用地;6.环苎溪高中道路(苎溪路、珩丰路和霞城路)工程项。项目十地征收范围位于集美区后溪镇第二农场、后溪村,十地征收面积16808平方米,实际征收集体十地面积以正式勘测定界报告为准。

       法律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第八条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要征收房屋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防治规划

       酒店靠近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曙光时尚网球俱乐部,与金源购物中心仅一街之隔,方便去往中关村商业区,交通便利。

       - 距离紫竹院公园5公里,乘坐出租车约10分钟;

       - 距离中央民族学院5.5公里,乘坐出租车约15分钟;

       - 距离北京展览馆9公里,乘坐出租车约20分钟;

       - 距离颐和园9公里,乘坐出租车约20分钟;

       - 距离天安门广场18公里,乘坐出租车约30分钟;

       - 距离首都国际机场50公里,乘坐出租车约1小时;

       - 距离北京西客站12公里,乘坐出租车约30分钟。

       酒店周边有天主堂,啤酒广场,贵友大厦,地质大厦,西荣阁,四季青医院,北京蓝天医院,北方医院,汉拿山,江南赋,华神火锅,金世纪中餐厅,欧尚,迪亚天天,世纪家家福,7-11等

防震减灾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给地方政府编制防灾预案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针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针对一般灾害隐患点仅提供点号,作为群测群防的依据。

       图7-11 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本次调查的340处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中,其中滑坡239处,不稳定斜坡51处,崩塌50处。根据野外调查,稳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挑选出2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重大地质灾害(图7-11,图7-12),编制区级防灾预案(表7-5)。挑选出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表7-6)。对3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地质灾害防范巡查计划,巡查路线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全面检查,交通方便的原则,依据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将该区分为中西部:宝塔区-枣园镇-河庄坪镇巡查路线,宝塔区-柳林镇-万花乡巡查路线,宝塔区-桥儿沟镇-川口乡-李渠镇巡查路线;中东部:姚店镇-甘谷驿镇-元龙寺乡-青化砭镇巡查路线,李渠镇-冯庄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北部:蟠龙镇-贯屯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南部:南泥湾镇-松树林乡-麻洞川乡-临镇镇-官庄乡巡查路线。

       图7-12 城区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表7-5 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一览表

       续表

       表7-6 地质灾害防范巡查与群测群防灾点一览表

       续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地方政府编制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统领下,以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以人为本”为主要目标,划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确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和实施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等内容不予详述。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宝塔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分区评价结果,结合《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延安市宝塔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表7-7)。

       表7-7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说明表

       小区名称:Ⅰ1(枣园—川口—柳林—万花重点防治区),Ⅰ2(青化砭—姚店重点防治区),Ⅰ3(胡家沟—老庄湾—后庙沟重点防治区),Ⅰ4(史家洼—贯屯—鲁屯重点防治区);Ⅱ1(蟠龙—梁村—元龙寺—冯庄—强家窑次重点防治区),Ⅱ2(邓屯—金盆湾—麻洞川次重点防治区),Ⅱ3(姚家坡—临镇东村次重点防治区);Ⅲ(南泥湾—松树林—官庄一般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各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选择危险大、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的41处群测群防点(表7-6),采用群专结合的方式监测(图7-11)。对于威胁到铁路的4处、公路的12处、水库的1处共计17处地质灾害点,应由相应的部门负责监测,其余258处地质灾害点为群众留观点,由村民进行留心查看。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大小,划分其监测级别,依据级别,落实监测责任人。

       2.地质灾害点居民搬迁避让

       区内66处威胁到村民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其中,全村搬迁避让的6处,滑坡整体稳定仅局部不稳定,或仅威胁部分住户的60处。全区搬迁避让共660户1981人,1855间房(及窑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57处,涉及502户1508人,1478间房及窑洞(表7-8)。2015年前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涉及158户473人,407间房及窑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表7-9 远期(2015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区内适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39处,规划近期治理32处,远期治理6处。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虎头峁滑坡(BT2121),东馨家园滑坡(BT3067)。建议近期对延安市凤凰山东北麓**院至市场沟口斜坡地段进行综合治理,该地段涉及12处城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0处地质灾害点危险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灾害点一览表

       续表

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条九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城市抗震防灾现状、易损性分析和防灾能力评价,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预测等。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抗震设防标准。

       三、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

       1、城市抗震环境综合评价,包括发震断裂、地震场地破坏效应的评价等;

       2、抗震设防区划,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和危险地段、不利地段的确定,提出用地布局要求;

       3、各类用地上工程设施建设的抗震性能要求。

       四、抗震防灾措施:

       1、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

       3、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要求:对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次生灾害的防灾对策;

       4、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求;

       5.其他措施。

扩展资料

       第十一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按照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防灾的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种模式:

       1、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及七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的地区)的大城市应当按照甲类模式编制;

       2、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05g的地区)的大城市按照乙类模式编制;

       3、其他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按照丙类模式编制。

       甲、乙、丙类模式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深度应当按照有关的技术规定执行。规划成果应当包括文本、说明、有关图纸和软件。

       第十二条、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由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进行技术审查。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应当包括规划、勘察、抗震等方面的专家和省级地震主管部门的专家。

       甲、乙类模式抗震防灾规划评审时应当有三名以上建设部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成员参加。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聘任。

       百度百科——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如何确定?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先做一份工作计划,开个好头吧。工作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2021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1

        为贯彻落实国家减灾规划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灾害能力,有效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普及科学救灾知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使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迈向规划化、制度化、迅速化,促进社区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根据本社区实际,特制如下订防灾减灾社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各类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整合各种社区应急资源,发动社区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建立一支防灾队伍,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工作目标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长城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减灾知识和争创减灾示范社区”三方面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播放专题片、文艺表演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社区各界支持参与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制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组织居民观看预防灾害电教影片,参加自救呼救、医疗救护知识培训班等。

        同时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居民楼道等地,居委会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等。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必要的应对灾害的救灾技术。

        三、计划安排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如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通过进一步组织领导,把综合减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重要工作内容,统一规划、全面部署,进一步夯实社区综合减灾的工作基础。

        二是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把社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针对社区灾害隐患,制定细化的应急预案,把组织居民开展演练经常化,让每个社区居民都明确灾前、灾中、灾后的各个进程和环节中应该做什么、怎么样做和如何避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三是努力完善社区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平时参加减灾宣传教育,遇有灾害事件时及时报告,并协助社区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使其成为社区灾害预警、救助、服务的主力军。

        四是继续开展好社区的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围绕社区灾害隐患和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现状,健全减灾宣传工作机制,注重实效,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减灾知识素养。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尽管我们社区在减灾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和居民对我们的要求还差的甚远。我们会加倍努力,做到思想创新、办法创新、与时俱进。掌握主动权把减灾工作搞得更好。

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2

        一、大力开展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宣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xx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将于20xx年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仍然贯彻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同时强调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我校防震减灾各职能部门,要在“5.12”前后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新《防震减灾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对全体学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常抓防震减灾工作不放松。

        二、强化地震应急预案的落实,做好防震减灾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

        地震应急处置和管理是防震减灾工作最核心的大事,要切实抓好地震应急预案的落实。一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强化减灾意识。二要明确应急工作程序、部门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保证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进行。三要在上年度物资清查的基础上,抓好地震应急基础装备建设,补充防震减灾战略的储备。

        三、做好宣教工作,普及防震避震知识

        要结合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县局有关要求,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和“5.12”汶川地震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震法规知识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宣传、防震避震知识宣传。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等宣传阵地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宣教方案,提高中小学生的防震避震知识;要充分发挥本校地震科普室固定宣传基地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地震科普宣传;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的“五进”活动,把地震宣教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加强建筑物抗震设防管理

        历次地震灾害的实例表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物的倒塌和场地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非常重要。因此,后勤处要加强协作,严格抗震设防管理。学校一方面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要组织检查教师的住房,学生的教室,厕所,发现问题及时加固。

        五、强化地震避险场所建设

        地震避险场所的建设是地震救援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等内容纳入总体规划,拓展校园,操场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六、继续在全校小学生中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逃生意识的全面缺乏,尤其是学生,成为受地震伤害最大的群体之一,因此加强学生抗震避险意识,开展应急逃生演练是学校的长期任务。

        20xx年度我校要根据学校教学任务的安排,组织广大师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与常规性的逃生演习,以增强师生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继续抓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做好媒体宣传。

        一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建立一批防震减灾工作教育点,常年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求每位少先队员办手抄报一份。

        二是搞好常规的宣传工作,印制地震知识、宣传;要利用黑板报、墙报、网站与其他宣传载体常年不定期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是请专业人士开展报告会等各类科普活动。

        四是红领巾广播站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介绍防震减灾知识。

        五是校领导小组要利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要抓好安全工作,抓好危旧住房的改造工作,对老师的住房,学生、教师厕所等破旧建筑等要加快改建进度。

        总之,要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在全校师生中长期树立灾害意识,人人掌握基本的逃生与自救方法,一旦灾害发生,要使人的生命损伤降低到最小限度。

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3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潜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

        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用心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状况,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效,现计划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西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王祝勇为第一职责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组织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30人;

        (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透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四)加强应急演练,做好防灾减灾基础保障

        今年来,我社区用心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预案,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一次,实地演练一次,有50余人参加。防汛部门组织应急救援队多次在八尺江水面开展救援演练。

        (五)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潜力和水平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潜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五)加大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4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学校安全防护工作,提高广大师生防震减灾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减轻地震灾害。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工作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知识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上海市防震减灾示范校。

        二、重点工作:

        1、完善防震减灾普及教育的硬件设施。

        (1)重新布置防震减灾专用教室。使防震减灾陈列室在全校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使用效应。

        (2)总结历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制作灯箱宣传画廊。

        (3)制作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展板。

        (4)继续开辟学校防震减灾宣传窗口。

        2、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

        (1)我校地理教研组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继续探讨有关防震减灾知识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积累,完善校本课程。

        (2)继续开设防震减灾拓展课;

        (3)下半年争取在小学部部分年级也开设防灾减灾及救护知识拓展课。

        (4)继续做好纪念“5.12”和“7·28”宣传活动,兴趣小组成员通过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向社区和社会辐射。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举办防震减灾夏令营,激发学生探索地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6)利用午会课及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注重“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

        (7)继续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征文活动,结合民防知识整合安全紧急疏散演练工作。

        3、依托区科委及周围社会资源积极开展联动工作:

        (1)利用佘山地震科普馆资源,组织本校兴趣小组学生去佘山参观地震科普馆,实地考察防震知识,了解救护知识,以探究小报的形式橱窗展示进行交流、评奖。

        (2)结合区民防教育要求,在学校相关年级对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积极组织和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区级竞赛。

        (3)利用暑期新生培训专题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熟悉我校的防震减灾特色工作。

        (4)邀请专家到学校给部分年级学生作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防震减灾知识与自救互救能力,并把知识带回家庭。

        (5)与其他区县同类学校进行联动研讨活动,不断提高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5

        一、计划背景

        (一)当前形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益聚集,城市社区已成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集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也更为重要。

        (二)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xxx社区积极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建立了由社区书记为组长,社区工作站成员、居民小组长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较完善的日常宣传方案、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震后自救互救方案、震后生活安置方案等,每年按计划组织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不少x次,使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不足

        过来的努力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各应急预案实战性较差,社区防灾减灾及避险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社区志愿者队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等。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形式的日益复杂,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xx省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逐步完善社区减灾体系,提高社区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综合素质,预防和减轻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损失,确保社区安全、文明、和谐、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利用x年时间,把xxx社区建成一个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齐全完备,应对各类灾害风险的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完善,具有成熟社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较强的安全、文明、和谐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社区,并于xxx年争创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社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建设和规范设置社区地震宏观观测点(员),使社区对辖区地震宏观前兆及其它自然灾害前兆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准确反馈,做到不漏、不慢、不虚。

        (二)全面提升社区地震安全能力

        进一步健全社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更新制度。建立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队伍,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开展生命线紧急处置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充分利用社区课堂、老年文艺队、社区志愿者队载体,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编排文艺节目、发放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坚持志愿者队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扩大防震减灾受教育人群,提高全社区防震减灾意识和灾害救助能力。

        四、重点项目

        (一)完善避险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规划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通道和群众疏散通道,使社区居民在遇险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获得救助。

        (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网络建设,根据社区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地震业余观测兴趣小组。组织社区养宠物的居民建立动物宏观观测点。建立完善地震安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做到遇险能够快速查阅。

        (三)开展社区隐患排查

        通过居民自查、志愿队帮查等形式对辖区xxx住户进行逐一排查,必要是可协调区地震局聘请专家制作评价报告,以最大限度排除安全隐患。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各种5.12、7.28等特殊纪念日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五、保障措施

        积极与地震局、消防大队沟通合作,制定志愿者队定期培训计划,使志愿者队员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内行人,使志愿者队真正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专业救援队伍

       公园绿地以服务半径分类:

       (一)邻里公园

       为提供邻里居民日常游憩、休闲、运动或交谊场所,或为老人、家庭主妇或幼儿白天休息去处,服务半径为800 公尺,面积约为20,000 平方公尺。

       (二)社区性公园

       为提供社区居民日常游憩之用,如居民下班、放学或星期例假日游憩运动、交谊之用,服务半径为1,600 公尺,面积约为20,000 至40,000 平方公尺。

       (三)全市性公园

       为提供全市镇居民於星期例假日的运动、游憩、观光之用,其面积及服务半径依该市镇规模大小而定。

       如果以面积规模为标准:

       「公园绿地管理及设施维护手册」(内政部营建署,1999)将公园绿地之类别依面积规模予以界定:

       ( 一)邻里性小型公园(面积2 公顷以下)

       ( 二)地区性小型公园(面积在2?20 公顷之间)

       ( 三)都会性大型公园(面积20?100 公顷之间)

       ( 四)河滨带状型公园(面积5?30 公顷之间)

扩展资料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005年新修订)?

       一、组织领导

        ?

       (一)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的要求;

        ?

       (二)城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政策措施实施有力;

        ?

       (三)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

       (四)按照国务院职能分工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

        ?

       (五)近3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园林绿化养护经费有保障,并随绿地增加逐年增长;

       (六)管理法规和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环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七)园林绿化科研队伍和资金落实,科研成效显著。?

       二、管理制度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修编)完成,并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

       (二)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

       (三)城市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

       (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符合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

       (五)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区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常用的园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150种(西北、东北地区 80种)。 ?

       三、景观保护?

       (一)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

       (二)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

       (三)城市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

        ?

       (四)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买,措施有力;

        ?

       (五)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显。

       四、绿化建设

        ?

       (一)指标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近三年逐年增长;

       2、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达到基本指标要求(见附页);

        ?

       3、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以内、人均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以内;

       4、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二)道路绿化

        ?

       1、城市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

       2、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具有本地区特点。

        ?

       (三)居住区绿化

        ?

       1、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

       2、全市“园林小区”占6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

       (四)单位绿化

        ?

       1、市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全市“园林单位” 占60%以上;?

       2、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五)苗圃建设

        ?

       1、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

       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需要;

        ?

       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和应用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优良品种。

        ?

       (六)城市全民义务植树

        ?

       1、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

        ?

       2、组织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成效显著。

        ?

       (七)立体绿化

        ?

       1、积极推广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立体绿化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城市,其立体绿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绿化面积。?

       五、园林建设

        ?

       (一)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服务半径达到500米(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

        ?

       (二)公园设计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水平;

        ?

       (三)制定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得到有效保护;

        ?

       (四)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

       (五)近三年,大城市新建综合性公园或植物园不少于3处,中小城市不少于1处。?

       六、生态环境

        ?

       (一)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郊一体的优良环境;

        ?

       (二)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交界处建有绿化隔离带,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环境效益良好;

        ?

       (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55%以上;

        ?

       (四)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40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五)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绿化效果较好,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明显,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

       (六)城市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有条件的城市建有湿地公园。

        ?

       (七)城市新建建筑按照国家标准普遍采用节能措施和节能材料,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

       七、市政设施

        ?

       (一)燃气普及率80%以上。

        ?

       (二)万人拥有公共交运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

        ?

       (三)公交出行比率大城市不低于20%,中等城市不低于15%;

        ?

       (四)实施城市照明工程,景观照明科学合理。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98%以上,城市道路亮灯率98%以上;

        ?

       (五)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以上;

        ?

       (六)用水普及率9O%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

       (七)道路机械清扫率20%;每万人拥有公厕4座。

        ?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

        100万以上人口城市 50—100万人口城市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 秦岭淮河以南 7.5 8 9

       秦岭淮河以北 7 7.5 8.5

       绿地率(%) 秦岭淮河以南 31 33 35

       秦岭淮河以北 29 31 34

       绿化覆盖率(%) 秦岭淮河以南 36 38 40

       秦岭淮河以北 34 36 38

        ?备注:国家国林城区评审

        ?国家园林城区的评审参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下列项目不列入评审范围: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2、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植物)规划;

        ?3、城市大环境绿化;

        ?4、按城市整体要求的市政建设。

       计算方法: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hm2)/居住用地总面积(hm2)×100%

       考核说明:

       (1)公园绿地按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统计,其中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

       (2)对设市城市,5000㎡(含)以上的公园绿地按照500m服务半径考核,2000(含)-5000㎡的公园绿地按照300m服务半径考核;历史文化街区采用1000㎡(含)以上的公园绿地按照300m服务半径考核;

       对县城,1000-2000㎡(含)的公园绿地按照300m服务半径考核;2000㎡以上公园绿地按500m服务半径考核。

       (3)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应以公园各边界起算。

       参考资料: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好了,关于“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旁边规划”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